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
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
電視播放著陳昇的專訪,陳昇說他小學當了六年班長,而且六年全勤。主持人聽了說:「喔!你真是個好學生。」陳昇回答:「我不是,我拿到全勤獎時才知道:『學生是可以不上學』的。」
「全勤獎」的背後意義不是循規蹈矩、自我砥礪、不請假、不遲到,而是不知還可以有「不做」的選擇權。這讓我質疑起體制教育是否有很大的縫隙:我們培養出所謂的「好學生」到底是哪種「好」?同理,被學校貼上「壞學生」的「壞」又所為何來?
抱持這樣的疑問去閱讀《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》,會對體制教育更加警醒。本書作者是以「學校殺人」的概念啟筆,陳述自身在學校受教時的不快樂經驗為例(p.93)來看「學習」這件事,一方面抨擊不當的學校教育,一方面也提醒讀者:「人可以不上學,但不能不學習。」至於如何成為一個自主的終身學習者?他擬了幾條法則,總歸納成一個「加勒比海盜」的精神,這就是全書的意旨。
讀過對此書有幾處頗有感觸:
一是學校教育並不能決定人的高度。作者16歲中輟後以自學的方式成為電腦程式語言工程的翹楚,沒有正式學歷證明,一樣能闖出一片天。而他列出了兩張分別是9年級與10年級的成績單(p.34),9年級「科學」94分,可是他幾乎沒去上課,也不曾繳交過作業;10年級的「物理」49分,作者喜歡物理,但課堂教學、考試方式與作業內容都讓作者倒足胃口,所以他大都做自己的研究。「高成績並不代表好學習,低成績也不見得代表學習的不好。」(p.36)我們變得只用學歷高低、在校成績來論斷一個人的聰明與成就,學校教育更一味的只求對、求勝,而忽略了「學習是一錯再錯,終至成功」的。(可參考《大腦決策手冊》)
二是美國法律制度的獨特包容。作者16歲申請「獨立的未成年人」(p.166)開始了他離家謀生的社會學習之路。
三是本書翻譯者的插嘴。洪蘭會不時補充些她自己的想法,挺有意思的。(例如:p.26、p.95、p.117等)
至於書中關於電腦專業技術,我大多跳過,但並未影響閱讀。摘錄一些頗觸動我的觀念分享大家:
*「寂寞」造成熄火。(p.204)講自己獨立作業時最難熬的精神關卡。
*用熱情完工,而非紀律。(p.200)我一直以為自己的懈怠是缺乏紀律,讀了這段話,我還滿贊同作者的。
*大部分的人把他的智慧放在自動駕駛儀上。(p.207)引以為戒!
*人不是用智商決定感覺,而是愛。(p.176)我們教聰明外,有沒有教會「愛」?
*看箭落在那裡才去畫箭靶。(p.117)#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Dear YY,
回覆刪除讚啦!很有內容的記錄。下次我也會把我在讀書會的發言整理一下,放上來。
只是個人有個小小建議,段落間的間隔如果可以大一點,看起來會更舒服。 :-)
邀請各位可看最近很紅的庶民電影--印度片 三個傻瓜!內容與YY提到的內容有異曲同工的地方!學校教育與人生學習之間的反思!字餵貓
回覆刪除已用空行來拉開段落距離,有好"看"點吧?!
回覆刪除有!有!有!好看很多!
回覆刪除聰明無法教,與生俱來。學校教育只是將聰明程度呈現而已!
回覆刪除愛則要用心體驗,分享與回饋,真心對待。
愛很難教,但也最簡單!
回應YY的 學習要像加勒比海